全球关注:■择一事 终一生——致敬奋斗者 妙手修古籍 一心系传承 师有宽: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

2022-09-11 08:47:31

师有宽(右)和大徒弟何谋忠讨论修复方案

清洗、配纸、修补、去边、压实、装订,修复古籍依靠的是“指尖功夫”,要屏气凝神,用细小的镊子捏住平方毫米大小的纸片,再用毛笔尖均匀地刷上特质的糨糊,小心翼翼地贴在书页的残破处修复古籍……尽管与车水马龙的天水路只有一窗之隔,坐落于甘肃省图书馆的古籍保护中心,这里的清寂似乎与外面繁华毫不相干。


(资料图片)

秋高气爽,80岁的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师有宽没有像其他退休的人那样去赏花踏青,而是安静地坐在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办公室里,手下的古书被徐徐修补复原。

一次培训班 一段师徒缘

师有宽,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曾以一己之力承担起甘肃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而这一切的起源都要从1961年的一次培训开始。那时,20岁的师有宽还是甘肃省图书馆的一名勤杂工,为人正直、工作踏实认真的他被领导选中,前往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期装修古旧线装图书技术人员训练班”,正是这两年的学习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训练班学习期间,每天早起,师有宽第一个帮师傅们打糨糊,做好一切打下手的工作。他的勤快和努力被“国手”张士达先生看中,那段时间他成了张士达先生的学徒。两年的时间里,他为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即便是过年都没有回过家。这样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在他学习了一年半的时候,师傅带他看了《永乐大典》的真迹。后来他才知道,师傅是想让他参与到《永乐大典》的修复工作中。

“那可是真迹呀,一般人别说摸它了,就是见上一面都很难,更何况当时的我还只是个学生。”话至此,师有宽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用手比划起来。回忆起当初修复《永乐大典》的那段岁月,他的脸上还是露出了孩子般满足的笑容,能够参与《永乐大典》的修复,师有宽觉得这一辈子值了。

一手技艺 一生传奇

结束了学习之后,师有宽于1963年8月回到甘肃省图书馆,很快便开始一个人在新设立的古籍装修室摸索、工作。“当时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购置了一些简单的设备和材料。10月份之后,我开始动手修复一些残破的普通古籍。”直到今日,这位八旬老人依旧记得当时古籍修复工作的艰难。

古籍修复工作暂停过一段时间,恢复是在1978年。那时候甘肃省图书馆装订工厂成立,师有宽作为负责人被委派到南京制本厂学习精装技术。但他时刻不忘古籍修复事业,回来后经与领导研究,在装订工厂设立了精装组和古籍装修组。

本以为可以大展拳脚,可是古籍装修组一直面临着各方面困难,到1982年甚至一度要关停。那时候的人们对古籍修复并不重视,要设备没设备,要经费没经费,使用的桌案是图书馆淘汰下来的,压平的设备就是砖头或平一点的石头。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古籍修复工作进入人们的视野,经费和人员也都得到了保证。此后,甘肃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2014年成立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甘肃传习所,还获批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获得了甘肃省文物局认可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

2010年,已经退休的师有宽带着几个人一起抢救一批剧本。这批剧本全为手抄本,纸张是价廉质劣的土麻纸、粉连纸、毛边纸等,而且90%以上不留天头地脚,纸张酸化、霉变、虫蛀鼠咬、水湿油渍粘连等破损程度特别严重,修复难度极大。师有宽他们用了三年时间将400余册剧本修复,这也成为甘肃古籍修复保护的范例。

一众徒弟 一批人才

“你们要是不来,这屋里就更没什么声音了。”当记者走进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办公室里,穿着白大褂的修复师们安静地坐在桌案前修复古籍,室内传来木槌敲击的“梆梆”声,和喷壶喷水的“沙沙”声。师有宽笑着说,修复师们工作时都很安静,办公室也鲜少有人去。

妙手补千年,全在一指间。修复一本古籍往往涉及诸多工序,一招一式皆有其规范与标准,这对从事古籍修复人员的素质修养及操作手法要求极高。师有宽强调,修复古籍一定要遵循“整旧如旧”原则。所谓“整旧如旧”,就是保护古籍的原貌,具体来讲,就是保持古籍的文物性、资料性和艺术性。在修复中,必须忠实再现古籍的原始文献形态,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说的就是师有宽。虽然已经退休多年,虽然已经八旬高龄,但师有宽隔三岔五就要去趟办公室。这位个头不高、头发花白的老人,直到今日双手依旧灵活,一些古籍的纸张他用手摸一摸就几乎能确定需要用哪种纸张来修补。尤其是有新的古籍修复工作时,大徒弟何谋忠也总想着让师傅把把关。虽然何谋忠已经是位出色的古籍修复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但还是常常邀请恩师共同商讨制定修复方案。

将古籍修复事业代代传承下去,是师有宽的愿望,也是他近些年一直在思考的事情。作为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评审专家的师有宽门下弟子众多,其中还有一些80后90后,在他看来,在传统修复方法传承和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把现代科技运用到古籍修复人才培养上,比如可以采取远程培训的方式,既节约成本,又扩大培训面,惠及更多对古籍修复感兴趣的年轻人。

“修复古籍,这是我一辈子的事业。”从1961年入行至今61年,尽管年事已高,但师有宽还没想过要停下来休息,他甚至坚定地说,“我要干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

职业: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

人物档案

姓名:师有宽

年龄:80岁

标签: 甘肃省图书馆 永乐大典 古籍修复技艺

关闭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