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子慧
开学季到来,不少大学生和职场新人选择在当地办理新卡,享受专属优惠或更便捷的本地服务,同时希望将原有手机套餐降档、保留号码。然而很多人发现,套餐“降档难”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不少用户在尝试降低月费时频频遇阻——突然被告知存在“隐藏合约”,所谓“仅限高套餐享受的优惠”无法取消,甚至遭到客服或委婉或强硬的拒绝……“说好的自主选择权呢?”“我的套餐到底谁作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出这样的质疑。那么,现行法律法规是否保障用户自由降档的权利?消费者具体享有怎样的权益?若遭遇阻挠,又该如何有效维权?
套餐降档频遭拒:从“虚构合约”到“只升不降”理由多
“想把套餐降到最低档,怎么突然冒出个新合约日期?”济南市民张女士的经历透着蹊跷。前几天,她收到运营商短信,告知2025年9月1日合约到期,本有换号意向的她,打算先转成8元最低档过渡。官方客服起初同意办理,可没多久另一官方客服回电称,她的号码绑定30G流量优惠协议,要到2026年9月1日才到期,拒绝降档。
“我翻遍记录,30G流量优惠明明2025年8月31日到期,从没见过2026年的合约。”张女士当场质疑,客服却含糊其辞,称现在不能办,最早需一个月后,其间按原价129元收费(合约期69元),还说可申请继续优惠。“去年就这么说,一个月后又说续了一年,被骗了。”张女士想起去年被迫续约的经历,挂断了电话。意外的是,没多久运营商短信提醒最低资费套餐已办好,而那位客服仍不断发信息称,办8元套餐需申请等待。
今年,准大学生小董考上山西太原的一所院校,了解到办当地手机号接入校园网、资费更划算,便想把老家聊城号码的79 元套餐,先换成30元左右的,大学期间主要用太原号,毕业返乡后再用回聊城号。可多次联系运营商客服遇阻:“您的号码还在合约期内,按规定得保持不低于当前的套餐档次。要是非要换,不管选什么套餐都得按原价付费,再没有折扣了,算下来比现在的套餐还要贵,而且得扣违约金。再说了,30元档的套餐本来就只对新客户开放,老客户确实办不了。” 小董纳闷:“我只是暂时降档,又不是不用这个号了,凭什么还有这些限制?”
何先生的经历更像一场“优惠陷阱”。今年年初,运营商客服来电推荐“每月20G流量”套餐,热情强调:“前三个月免费,之后一年半价,超划算!”何先生没多想便同意了。可到了今年7月,他想把169元的套餐换成百元以内的,却被客服拒绝了。客服称该号码办理的流量套餐有合约,要到明年1月才到期,其间既不能降档也不能取消,否则需赔付。何先生这才发觉,当初客服只提“免费”“半价”,对“合约期”和“限改条款”压根没提。更让他无奈的是,客服还表示:“你现在享有的各种优惠都绑定着现有套餐,一旦降档,这些优惠就会全部取消,算下来资费反而比现在还多30元。”